党群工作

母亲正则家风正

  • 发布时间:18-05-28
  • 来源:admin


      ——读《中国家规》章节有感

     半岛党支部  杨琼

    恰逢今天集团中心组学习,请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桂汉良教授讲了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国学智慧》。两个多小时的课时,我们听得津津有味。教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国学智慧为基础,结合企业实际,深入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进行了解读。他指出: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是人民的精神家园,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。他从“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”的出处教授了中华文化的精髓,从习主席的“三学”(学史、学诗、学伦理)讲授了我们如何向习总书记学习,加强学习,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。并告之坚定的文化自信,准确的文化内涵,正确的学习方法,明确的学习目的,辩证的文化关系——就是习近平的文化观,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蕴含之一。

    回想自己曾经也暗下决心每月一书,却因种种理由没有读几本书,十分惭愧。去年,公司纪委为加强党员干部学习,组织推荐学习几本书,我选择性的读了两本,《中国家规》一书让我的感触很深。全书讲述了 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 的家规家风故事 ,起于春秋时期孔子, 止于晚清梁启超, 包括杨震、 王羲之、 范仲淹、 包拯、 张载、王阳明、林则徐、 曾国藩等历史人物, 收录了历史上号称 “家训之祖” 的 《颜氏家训》 、 传诵千年的诸葛亮《诫子书》、被誉为“治家之经”的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等家规名篇。彰显我泱泱华夏“家风正、家规严”的优良传统,亦提点党员干部、全国人民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!全书图文并茂,娓娓道来,读之所思良多,受益匪浅。

    读《中国家规》中陶渊明——不戚戚于贫贱、不汲汲于富贵一文,陶渊明因其“采菊东篱下”而闻名于世,殊不知他所在的家族浔阳陶氏祖德深厚、家风淳正,陶渊明高祖母谌氏是古代有名的贤母,其“封坛退鲊”到“陶侃运毞”再到陶渊明家书教子,贤廉门风,一脉相承。

    陶氏祖训遗规“教化不可不明”中讲到:礼仪廉耻,谓之四维,制心以礼,制事以义,取财以廉,措行以耻,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,四维张而家声大矣。意思是“礼、义、廉、耻”是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。正是这样的家风家规,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家族。

    由此可见一个伟大的母亲,对一个家族的传承,意味着母亲正则家风正。 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家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 “ 第一粒扣子 ”,是人生的 “第一所学校 ”。而载上第一颗扣子的一定是母亲,人生第一位老师也一定是母亲。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家庭,会有什么样的家风家规,什么样的精神状态、价值追求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、风格和风尚;是一家的道德标准,如同粮食一般,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,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。良好的家风形成不仅要靠说教,更要靠言行的引领。母亲正是在家庭的每件细微之事上传承家风。家规不是想出来的, 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。 如果一家之长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, 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家风家规也无济于事。只有正当的家风家规, 才能给家庭全体成员创造良好的工作、 生活、 成长环境, 良好的家规家风将是家庭和社会永远的财富。 如曾国藩的家风,其以洞悉经世之道 , 铸就治家之言 , 形成以 " 尚廉、尚谦、尚劳 " 为核心的良好家风, 已成为其子孙一生的坚守。 清朝著名郑板桥曾以竹入联来教育自己的儿孙:“咬完几句有用书,可充饮食;养成树竿新生竹,直似儿孙”。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、刚直不阿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榜样力量,弘扬传统美德,培育良好家风。

    一段家规故事都是一本生动的教材,每读一段家规故事,心灵都会得到一次洗涤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,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,是社会和谐的基础。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,好家规、家训、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境,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养,好的家庭、好的家规、好的家教、好的家风全部是好的母亲才能够营造出来,所以我相信母亲正则家风正。而我作为一个党员干部,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,理应严于律己,以身作则,清廉修身,廉洁齐家。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让优良的家规家风,薪火相传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8年5月28日